骨质疏松症( Osteoporosis ,OP ) 是一种影响全身的骨骼疾病, 主要表现为骨骼微观结构的退化和骨质的持续流失 ,这使得骨骼变得更脆弱 ,容易发生断裂 。我国 50 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约为19.2% , 女 性 患 病 率 水 平 相 对 于 男 性 更高[1] 。这可能是由于骨髓中的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具有共同的前体细胞 , 随着年龄的增加 ,该前体细胞向着更有利于脂肪细胞生成的方向分化 , 导致成骨细胞减少以及破骨细胞增多 ,最终导致骨折发生[2] 。OP 造成的骨折的治疗成本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,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,而且对国家的医疗系统造成了负担 。 目前 , 常用的筛查及诊断 OP 的方法有双能 X 线吸收法(Dual energy x-ray absorptionmetry,DXA) 、定量 CT( Quan- 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,QCT) 以及定量超声等 ,但由于经济以及地域等因素 ,这些技术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,存在局限性 。如果能找到一种经济简便的方法筛查骨质疏松 ,不仅可以提高诊断率 ,而且会显著降低我国医疗系统的负担 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,放射组学技术成为专家和学者们探索疾病机制的新型研究工具 ,其广泛应用于骨科 ,对骨肿瘤的鉴别、关节炎评估及骨折风险预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。尤其在骨质疏松症领域 ,该技术通过深度分析影像图像中的骨微结构特征 ,能更精准地量化骨质流失、评估骨小梁结构破坏程度 ,从而显著提升对骨质疏松症的预测能力 ,超越了传统骨密度测量的局限 。本文对放射组学技术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。